close

 

我們難道永遠只能遵守「選一個正確答案」的遊戲規則?難道我們不能把外文教育當作一種以文字為根基的獨立思考訓練,把劇場當作是一種以表演為形式的社會文化經驗?然後,容許教育(或人生)是一條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迴曲線?

 

今年九月,大約是大學開學之際,在臉書上看到許多朋友轉載了一篇自由時報的新聞,聳動的標題寫著:「英文系沒前途? 17系所改名、停招」,文中數據更以副標標明「畢業生近七成跨域轉行」。看到這則新聞,一瞬間覺得好像全台灣大專院校的英/外文系即將要被學子遺棄,淹沒在時代潮流中了。

這時,我腦海中忽然浮現了百老匯音樂劇《Avenue Q(Q大道)》以可愛芝麻街人偶演唱的開場歌曲〈What Do You Do with a B.A. in English〉(英文系畢業能幹麼呢?),歌詞是這樣唱的:

「讀了四年的書,只換得這張沒用的文憑,連帳單都付不起,因為我實在是沒什麼養活自己的本領,這是借鏡沒有我容身之地 。」[註1]

在幾乎人人都會講英文的美國,會有這樣的焦慮的確是可以想像的。但在台灣,當英文好和國際觀被放上等號,英/外文系曾是如此光鮮亮麗,擁有「和國際接軌」的美好前景;如今,畢業生前景竟然大受威脅,好像真的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!

不過,所謂「畢業生近七成跨域轉行」倒令我困惑不已。既然如此,英/外文系的本行到底是什麼?想想同樣也拿了這張據說是「沒用的文憑」,畢業後在表演藝術領域(俗稱劇場圈)打混的我,身邊一堆學長姊、學弟妹,還有好多同樣英/外文背景出身的劇場人,有人和我一樣寫文章、有人寫劇本、有人是演員、有人當導演、還有人成了燈光/舞台/服裝設計。大家或多或少都得應付這樣的問題:「那你怎麼會外文系念一念,轉行來做劇場?」

講得好像英/外文系畢業,真的有這麼一個本行。所以這本行是英文老師嗎(但又不是人人都修過教育學程)?還是翻譯(照這樣的思維,那恐怕還要先雙修個中文)?說實在的,我實在想不出外文系的「本行」應該是什麼。於是,我也從不覺得在劇場的英/外文人是什麼誇張的跨域轉行。

會被問到這個問題,大概又回到了台灣教育莫名的「一個蘿蔔一個坑」之直線思考

 

從小,我們接受的就是是非題、選擇題的填鴨教育,被規定要在限定的範圍內找到正確答案(這也代表了在正確答案之外的,都是錯誤答案),卻少有人讓我們知道,教育與正確答案無關,而是一種「教我們如何找答案」的訓練。很不幸的,許多在台灣長大的小孩,選科系、找工作,依然像是現實人生的選擇題上演,在有限的選擇中找到那個「正確答案」(雖然這道選擇題,可比過去考卷上出現過的複雜多了)。

說到這裡,還是再來聊聊外文和戲劇的關聯好了。在這個一切講究數據的年代,我始終不願相信數據是呈現「真相」的唯一途徑,所以我也無法讓數字說話,透露究竟有多少劇場人拿著英/外文學位行走江湖,每年上升下降的比率又有多少。我只知道,英/外文系的領域很廣,每所學校又都有自己的發展重心,對於「以文學為重」的外文系所而言,大一要讀希臘悲劇、接下來還有宗教劇、莎士比亞、寫實戲劇、前衛劇場,直到大四以一齣畢業公演和學校說再見。

在戲劇的世界裡,沒有正確答案。我們隨著戲劇史發展,從聽不太懂古雅詩劇,進展到聽得懂的日常對話台詞,接著又回到聽不懂的後現代解構文字世界。在每個年代,每個世界的角落,從沒人規定劇場的「正確答案」是什麼,卻以不同樣貌成了莎士比亞口中「時代的縮影 」 [註2],為後人留下的,超越文字、語言、文學,甚至是文化、政治、歷史,成為前人存在的痕跡。也許,在英文說得標不標準、有沒有國際觀的假象背後,這才是我們真正看見的。

在一個功利主義的社會,我們的所作所為彷彿都要有個「目的」才有意義:讀書是為了考試,考試是為了上大學,上大學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。任何凡事不能通往最終目的的選擇,都成了錯誤答案。

在學校,藝術相關科目一點都不重要。甚至讓音樂老師教美術,讓美術老師教表演藝術,反正考試不會考,交代一下就好。相較之下,英文課重要許多,當然因為考試會考。於是,看著一群一路做著正確選擇,一步一步完成升學任務的人們,最後卻走不到正確答案,難怪整個社會如此焦慮,然後把這當作多重要的問題來探討。

用同樣的道理來分析劇場圈,政府所能想到的「正確選擇」,也是數據為主的線性思考,是廣設院校、興建劇院、以產值來定義所謂的文創產業,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?我們難道永遠只能遵守「選一個正確答案」的遊戲規則?難道我們不能把外文教育當作一種以文字為根基的獨立思考訓練,把劇場當作是一種以表演為形式的社會文化經驗?然後,容許教育(或人生)是一條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迴曲線?

音樂劇《Q大道》開頭那首歌的後半段是這樣唱的:「無論如何,我依然相信我會對人類有些什麼貢獻的。」[註3] 如果我們真想要做些什麼改變,也許該放下以正確答案為依歸的線性思考,放下功利取向的短視近利。我們學英文不是為了考好學校找好工作,需要劇場不是因為文創產業很夯,正如我們願意相信每一件事背後的真正意義,遠超過它的空泛利益。

【備註】

 

註1:歌詞原文為What do you do with a B.A. in English/What is my life going to be?/Four years of college and plenty of knowledge,/Have earned me this useless degree./I can't pay the bills yet,/'Cause I have no skills yet,/The world is a big scary place.

 

註2:莎士比亞在《哈姆雷特》劇中以哈姆雷特之口說出的:「大人啊!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,不可怠慢!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!」

 

註3: 歌詞原文為But somehow I can't shake,/The feeling I might make,/A difference,/To the human race.

 

 

 

 

來源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2550&page=1

作者:白斐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設計。生活。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